SEDAIJIN世代人

透過藝術,
找回生活重心!
思劇場:
這裡不只是劇場,
更是實現夢想的舞台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

授權轉載

文/何芳慈

創立起源來自藝術能量的凝聚

一個實驗性的表演藝術平台,從位在小藝埕三樓、只能容納六十人的室內空間走出戶外,將藝術擴散至街頭,喚醒整座大稻埕內心的狂騷⋯⋯

創辦人林珣甄侃侃而談 2013 年創立「思劇場」的經過,劇場空間原先是世代群創辦人周奕成的工作室,當時周奕成曾經在這裡舉辦過幾場講座,直到後來以劇場舞台設計為業,並夢想擁有一間劇場的張哲龍出現。張哲龍先是為這個空間改造木質牆面、增加一座旋轉樓梯與夾層,又添購專業設備,最後變成一個可容納六十位觀眾的多元表演場地,「思劇場」就此成形,logo 裡有一張椅子,則是象徵這裡永遠歡迎大家來聊聊天。

改造後的空間相當舒適迷人,吸引許多藝術界朋友來訪寒暄敘舊,聊天過程中有許多創意點子就這麼出現了,忽然間思劇場與藝術開始合作,推出許多富含實驗性質的表演節目。這個場地也漸漸地辦起分享會,包含電影、獨立樂團等主題, 吸引了不同領域人士前來聚集,漸 漸生成奇妙的藝文能量。也在此時,林珣甄才發覺,大稻埕彷彿懷揣著某種奇幻魔力,會自然而然地吸引雅好藝文的能人異士匯聚。

思劇場就像是一個實驗平台,當藝術家擁有表演構想卻苦無人脈與資源,這裡便能提供技術夥伴、場地與觀眾席。《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就是張哲龍和電影導演陳以文運用大稻埕現有資源製作而成的戲劇節目,與大稻埕在地的燈光設計師和音樂人員共同製作,後來這齣戲還 受到邀請至高雄演出,讓思劇場已不再只是一座表演基地,而能夠隨著藝術表演延伸到戶外甚至其他城市,為日後走向埋入伏筆。

思劇場就像是一個實驗平台,當藝術家擁有表演構想卻苦無人脈與資源,這裡便能提供技術夥伴、場地與觀眾席。思劇場就像是一個實驗平台,當藝術家擁有表演構想卻苦無人脈與資源,這裡便能提供技術夥伴、場地與觀眾席。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誕生

2014 年,周奕成舉辦 1920 變裝遊行,吆喝民眾穿著屬於 20 年代經典的服裝打扮來踩街,思劇場協助蒐集周遭店家自有活動的資訊,讓踩街結束後的人可以再去逛逛商店,吃點美食,才發現原來大稻埕由南至北處處皆有活動正在發生。

例如,咖啡店老闆是美術系畢業,就默默地在店裡頭辦起畫展,念音樂系的餐廳老闆也悄悄地舉行小型音樂會,大家都在自己的空間獨立辦著活動,卻缺乏一個整合資訊與傳遞的平 台,就在那時候,思劇場萌生舉辦「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構想,希望能貢獻一份心力,讓外界看見老街區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2015 年,第一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正式展開,為周遭環境正在舉行的活動匯集成手冊,並設立官網存放資訊。到了第二屆,林珣甄公開召集藝術家提出創意構想案,由思劇場協助媒合 表演場地,成功後便能加入藝術節成為表演節目之一。就在這一年,活動獲得高度響應,共有六十組團隊創作了高達兩百多個節目,讓大家看見了更多大稻埕的發展潛力,但卻也發現 這場節慶盛事與在地傳統店家的連結變少。

於是第三屆起,思劇場邀請藝術家們於活動前觀察大稻埕的文化特色,協助與在地傳產店家合作,先執行田野調查後再進行藝術創作,藉由訪談,讓雙方從頭開始理解彼此,使藝術家深入了解店家背景,商家也能藉此對藝術節產生貢獻,進而衍生參與感。

林珣甄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曾經有 一組舞蹈藝術家,詢問中藥店老闆關於藥材的特性,並發展為酸、甜、 苦、辣四套現代舞,演出過程播放訪談時的錄音,結束後請現場觀眾猜猜看表演分別代表哪一種味覺?這樣的演出方式不只是與現場觀眾有所互動,也使得中藥店老闆深刻 感受到自己成了這齣戲不可或缺的要角。

以實現夢想的舞台為定位

創立最初兩年,思劇場不計花費地舉辦活動,曾一度造成財政拮据,當時倚靠租借場地給影視業拍攝影片與廣告收取租金,撐過艱難時期,爾後隨著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舉辦,思劇場才開始進行完整年度規劃,向政府申請補助經費,保持整年活動不間斷,為昔日繁華街區注 入活水。

林珣甄接著說,「大稻埕並非只有蓬勃的文創產業,在它光鮮亮麗的彩衣下,隱藏著更多需要被改善的社區議題,像是放學後無人照護的小學生、中輟生,或是兒女離家之後的長輩照護。」林珣甄希望能透過藝術為他們找回生活重心,凝聚共識進而獲得自我肯定。在擁有許多藝文活動單位的大稻埕裡,思劇場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定位,為不敢作夢的台灣藝術家創造更多機會,持續以成為國際間認識台灣的重要舞台而努力。

只要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人都能站上思劇場的舞台。此圖為在地居民劇場《稻町來出帆》。只要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人都能站上思劇場的舞台。此圖為在地居民劇場《稻町來出帆》。

(本文內容摘自《大稻埕賣小藝,2019年出版》,由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麥浩斯執行製作 。如欲購書,請洽 Bookstore 1920s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