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地方創生
「生」什麼?
專訪溫肇東:
能找出在地的底蘊
才是關鍵!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

授權轉載

文/張雅琳

當地方創生與文創產業進入舊街區

繁華一時的大稻埕,就像是台北的一頁傳奇。在最風光的年代,每天在迪化街流動的資金,金額龐大到為這裡贏得了「老台北的地下金庫」美名。 溫肇東比喻說,在這裡創業就像是打 「巷弄戰」,開坦克車進來虛張聲勢是沒用的,「這些老一輩的大稻埕人見識廣,大筆現金看多了。」

充滿故事與歷史的傳統街屋,是大稻埕的最大資產之一,而世代群所提出的創意街屋合作模式,除了用實際行動訴說理念之外,更以穩定經營的成果破除屋主疑慮,從實際的數據顯示, 一旦街區繁榮,屋主也能獲益,建立互信之後,進而說服老屋主釋出更多空間,帶動群聚效應,讓街區得以永續經營,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我們常在說「地方創生」,這個「生」是什麼?是生計、生態還是生育?

溫肇東舉日本瀨戶內海為例,海面上各具風土氣息的小島群,一度因時代浪潮過去,成了廢棄之島,曾經小島上的人口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年輕人紛紛外漂至本州另尋出路,讓這裡喪失生機。直到近年,才以「藝術翻轉偏鄉離島」的地方創生話題重新受到矚目。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領導者的強力驅動下,費時超過十年,得以成為國際年輕藝術家嶄露頭角的舞台,開始有都市人想來這裡度假尋求療癒,正向循環吸引了更多藝術家選擇這裡 作為創作平台。

從「倍樂生文化藝術村」啟航的直島, 新建設多座美術館,不僅延長了觀光客的停留時間,也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島上居民有人開放自宅作為展示,更是對「藝術活化地方」的最直接響應。 透過穩定的觀光,促進當地就業、人口回流,更甚者,還吸引了新住民選擇在此生育下一代,這才是真正達到溫肇東所認為的「創生」。

以瀨戶內諸島為借鏡,回望大稻埕,溫肇東提到,大稻埕曾經是全台最大的茶、布料批發中心與集散地,多家紡織、食品大廠如新光紡織、 聯華食品、義美食品、光泉企業等的「起家厝」都在此。因此,他期待未來能看到多數老屋的第三代、第四代回歸大稻埕,「讓故居成為他們的創作養分,不僅強化在地參與的元素,也讓迪化街的生命週期代代延續。」

最好的例子,莫過於三十多歲的台灣新銳設計師汪俐伶,真實身分是光泉集團千金,自創服飾品牌第一年就登上紐約時裝周,一炮而紅,她的設計工作室就落腳迪化街。而被封為「最會拍大稻埕」的導演葉天倫,從 2016 年電影《紫色大稻埕》到 2018 年影集《雙城故事》, 鏡頭下的場景都圍繞著大稻埕,對自小生長在這裡的葉天倫來說,老街廓中總有說不完、尚待發掘的寶藏,而且題材永遠不會重複,也印證了溫肇東所言,故鄉所凝聚的原生養分成為最好的創作素材。

溫肇東認為,無論是探討地方創生,抑或是文化創業的經營形式,都應該思考尋找到在地的底蘊、底氣,若沒有與在地歷史脈絡連結的深度或足以感動人心的差異化,再怎麼用力推動也是徒勞。

「聽過葡萄牙波多的萊羅書店(Livraria Lello)嗎?這裡曾被眾多知名旅遊指南或網站評為世界最美書店之一,也是 JK 羅琳撰寫《哈利波特》場景的靈感來源。」即使需要購買門票,依舊人潮絡繹不絕,關鍵就在於書店蘊積的深厚百年歷史,方能吸引書迷前往朝聖。

而文創產業若只談創意,也難免流於太過抽象與漂浮,因此更需要以文化來定錨或牽引。以早先在土城起家、1984 年在大稻埕開店的「黃長生藥行」為例,家傳三代,迄今依然堅持 以古法炮製藥材。但老店也隨著現代人的生活消費習慣有所轉型,像是邀請設計師合作,利用味道濃郁的藥材 做成「默默無蚊」防蚊包,經過包裝成了文創新商品;建於昭和 12 年(西 元 1937)的老屋也有看頭,如今已被列為歷史建築,店家開放經營空間做體驗活動和街區深度導覽,也是「老店翻新」的另一種形式。

溫肇東強調,唯有深厚紮實的文化底蘊,加上作為文化核心的原創性,才是發展文創的基礎和養分。當文化與創意融合在一起,同時增添與在地的草根情感連結,使得文創產業長久存續,也讓文化創意得以為其他產業帶來「加值」效果。長此以往,方能使得新創意與老靈魂彼此互利,創造大稻埕的共榮新局,並企及世代群設立的目標「十年百業,千家萬朋」:十年輔助上百個新創事業,增加一千個以上就業機會,結交數萬個友朋。

(本文內容摘自《大稻埕賣小藝,2019年出版》,由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麥浩斯執行製作 。首圖來源:rawpixel,CC Licensed。如欲購書,請洽 Bookstore 1920s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