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跳脫年貨大街形象!
從美食到文創:
一窺大稻埕的
美學化消費

奇異果文創

奇異果文創

授權轉載

文/殷寶寧

從美食地景到創意產業:大稻埕的美學化消費

文化的發展必然有其脈絡性的連結,無法憑空而生。如同前一章提到的大稻埕藝旦文化,或是江山樓的宴飲排場。大稻埕一帶因著其較早發展的歷史背景,以及臺灣資本主義商業文明在此發跡深化,新興的餐飲美食文化也自然在大稻埕街區周邊持續蔓延發展開來。1930 年代,畫家楊三郎兄長楊承基開設維特咖啡館,為臺灣第一家咖啡館。咖啡所象徵的西式文化,伴隨著與繪畫藝術的結合,沙龍與文化公共場域的模型在臺北城市中初現。

維特咖啡主廚廖水來 1934 年另獨立開業創立「波麗路西餐廳」,是大稻埕富裕人家享用時尚的西化餐飲表徵,也吸引當時接受西方教育和藝術文化衝擊的知識份子與藝術家,經常在此聚會——定期在餐廳內舉辦畫展,為臺灣當時藝術家活動的重要據點。彼時臺灣社會經濟生活尚稱不上富裕,西餐廳為重要的社交場合,波麗路餐廳也被社區居民戲稱為「相親餐廳」,是當時介紹男女相親的重要地點,至今仍持續營業,並於 2006 年,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類的文化資產。同時期尚有波麗路新店和日前已歇業的肯特西餐廳。

王井泉先生為二次大戰前後,臺灣美術運動重要的贊助者之一,他開設的「山水亭」餐廳猶如巴黎咖啡店「文化沙龍」般的文人據點,為臺灣文學雜誌編輯部所在。詹天馬的「天馬茶坊」也同樣為當時的文人聚會場所。在這些西式沙龍與文化公共領域浮現的時刻,傳統的用餐與酬酢地點——酒樓,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與蓬萊閣,所謂的四大酒樓,為富商文人聚會宴飲之所,蔣渭水即曾經接手經營春風得意樓,可以想見這些當時的美食餐飲消費地點,在社交、知識與資訊交流、人際網絡互動層面的重要作用,及經此流傳下來大稻埕的酒家菜與那卡西文化。

因著社會變遷與產業調整腳步,大稻埕街區移入的創意工作及其產業,與其說是改變了大稻埕的歷史景觀,毋寧是創造了新的美食地景,也牽動在地產業社群與街區文化的辯證演化——創意產業與在地傳統產業之間並非二元對立的兩造緊張關係,更像是延續性的光譜。在這個延續超過百年的歷史商街中,許多產業也經歷過持續的變遷演進。例如,根據口述歷史的調查資料,約在民國六十年代,許多南北貨業者考量無法獲得充分利潤,轉而將房屋租給中藥業者,使得巔峰時期曾經高達 1600多 家的南北貨商鋪,減少到民國八十年代約 240 家左右(卞鳳奎,1994:12)。

由於大稻埕迪化街區的發展樣態仍在持續演進中,本章是階段性觀察與探討,期望以大稻埕長期以來擔負南北貨與高級食材的批發零售商業功能,在傳統飲食文化集體記憶層次的角色,二十年來年貨大街節慶活動持續辦理,迪化街與年味和傳統飲食文化的聯結深植人心,足以成為在地豐盛的文化資源,以及作為創意產業進入大稻埕街區,最能夠取用和轉化的空間經濟與美學號。最後,以下列四個面向提出對大稻埕歷史街區在地產業和創意產業之間互動與轉化的觀察。

首先,關於社區組織工作者的介入。透過專業社區工作者以一種跨越了傳統在地飲食文化符碼,一直到新興創意產業兩端,以光譜式、綜效的、多元且相互滲透的理解與詮釋,的確對在地傳統產業具帶動的效用。或較為簡化的說法,讓原本相互不理解符的在地商家文化得以交流,互為主體的理解,小幅度地消解原本潛在的緊張。

其次,在建立與消費者的社會溝通面向上,傳統中藥、藥膳、花草茶,甘味果品與日常食材,以及迪化街在地飲食商品等等,經由這些規劃過的導覽解說活動,透過消費美學化,以及符號的動員與想像,訴求消費者從原本較為單純的商品購買,朝向美學化的文化消費形態。即透過這些導覽體驗後的商品購買消費,讓商品的美學與符號跟消費者的經驗產生連結。經過文化觀光過程,重新喚起某些沉澱在日常生活的文化內涵元素,建構起飲食文化的認知與想像。

第三,在地傳統產業和新植入的創意產業之間的聯繫方面。傳統產業與消費經驗的美學化過程,讓傳統商業活動得以朝向文創產業的路徑,漸漸調整其空間再現與象徵符號。在大稻埕的文化地景生產中,這些與傳統生活美學掛勾較緊密的飲食符碼,構聯了新進的文創產業,讓迪化街的傳統歷史建築街道景觀,產生了動態調整與融合的可能性,一種迥異於年貨大街割喉式的節慶模式,新的飲食文化地景悄悄浮現。

最後,創意產業如何挪用在地文化資產來取得發展的養分?特別是能否藉著創意產業讓在地文化資產永續發展?不僅從傳統飲食邀請消費者貼近,近來更逐漸連結上布業文化的設計與美學化發展趨勢,凸顯出這些在地深厚的文化資源相互之間挪用和對話的豐厚表現性。從主題導覽解說小旅行、在地創意市集等等活動,吸引年輕觀光客到訪外,承載在地信仰文化的霞海城隍廟,也在這一波美學化空間符號經濟建構的系統中,激盪出「臺北霞海城隍文化節」;臺北市政府於 2017 年底,在永樂市場四樓開發出 T-Fashion 時尚實驗基地,做為帶動傳統布朝向服裝時尚設計轉型的發展樞紐。

從在地傳統商業活動的活化,社區專業工作者的經營串聯,創意工作者的移居與融入,以及年輕世代的回流,一直到在地信仰中心融入文創地景來重新描繪自身的中心性,大稻埕創意街區的動態發展趨勢,在城市再生、文創產業與創意聚落、以及飲食文化不同面向,豐富了對大稻埕的地景意義與詮釋。

想了解更多大稻埕的生活樣貌,歡迎到《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探索更多內容!想了解更多大稻埕的生活樣貌,歡迎到《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探索更多內容!

(本文內容摘自《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由 奇異果文創 授權轉載,並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由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工作室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