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台灣專屬味道!
幸發亭第三代:
吃蜜豆冰配茶,
同時體驗台、日文化

徐子捷

徐子捷

採訪寫作

張鈺均

張鈺均

採訪寫作

「第一做醫生,第二賣冰。」台灣人吃冰的起源可以追朔到百年前,在多元文化與不同政權的轉移下,發展出五花八門的冰品。「蜜豆冰」就是文化融合是代表之一;在吸收日本甜點的特色後,創造出台灣的專屬味道。

在大稻埕,一塊充滿日本元素的藍色招牌近日出現在騎樓邊上。有人可能對它陌生,但很多來自台中的在地人卻因為它喚起了不少回憶;它正是 2021 年夏天,因疫情而結束營業的 80 多年老店幸發亭,2022 年移師台北,落腳大稻埕重新出發,《世代人 sedaijin 》特別專訪了第三代老闆娘——陳薇竹。

日治時期開始營運,一間在台中擁有 80 多年歷史的冰店,為何選在大稻埕重新出發?第三代傳人對幸發亭的未來又有何期待?

蜜豆冰的創始者!幸發亭端出台灣專屬味道的「冰」

「我們的蜜豆冰,其實是多國文化混合。」——即使是台中老客人,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幸發亭招牌蜜豆冰用料與台灣傳統冰品相差甚遠,是由創始人陳溪先生在 1938 年,昭和 13 年所帶起的新口味。現任第三代老闆娘陳薇竹解釋:「我們家的蜜豆冰,是爺爺參考日本傳統夏季甜品『みつまめ(Mitsumame)』作法,加上十多種細心自製配料與台灣新鮮水果,最後淋上香蕉油而成。」

看似衝突的搭配,其實就有如台灣社會的縮影;都是由多種元素組成,在相互呼應下,共創出獨一無二的樣貌。陳薇竹說:「這碗蜜豆冰就是專屬台灣的味道!」

幸發亭的招牌蜜豆冰是創始人陳溪先生帶起的新口味!陳溪先生參考日本傳統夏季甜品「みつまめ」(Mitsumame)作法,加上十多種細心自製配料與台灣新鮮水果,最後淋上香蕉油而成。圖片來源:幸發亭提供。幸發亭的招牌蜜豆冰是創始人陳溪先生帶起的新口味!陳溪先生參考日本傳統夏季甜品「みつまめ」(Mitsumame)作法,加上十多種細心自製配料與台灣新鮮水果,最後淋上香蕉油而成。圖片來源:幸發亭提供。

靠著獨特的口味,讓幸發亭在全盛時期,光是一天能賣出近萬碗冰,店裡人手多達 20 位都忙不過來。火爆的生意在當時不僅成為風靡全台的夏日美食,也在市場上吹起一股炫風,左右鄰居全改賣蜜豆冰。

屬於陳家的味道偷不走,但是一場疫情卻讓幸發亭老店在台中面臨經營壓力。2021 年 8 月,幸發亭中區總店在臉書粉專上拋出「結束營業」震撼彈。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網友們熱議,不僅老台中人充滿惆悵,光顧過的饕客們也紛紛留言表示可惜。如此景象讓陳薇竹看了很不捨,因此在心中埋下了再次擦亮幸發亭招牌的種子。

陳薇竹說,有位客人曾對她說:「你們不只是在賣冰,已經是在賣一種文化。」帶著這樣的使命感,一次北上的機會來到了大稻埕。在了解大稻埕的發展背景後,她發現大稻埕與幸發亭有許多的共通點,帶有一點日本氣息、散發文化傳承的精神等。很快的陳薇竹選在大稻埕落腳。

大稻埕是一個充滿庶民文化的地方,包容各式各樣的經營模式、活力與獨特性。

從大稻埕重新出發,陳薇竹要讓「吃冰」也能充滿儀式感

選定新址後,幸發亭決定以「重塑品牌」的模式出發,期待消費者在品嚐冰品的同時,也能與台灣在地文化共生共榮。

從米其林必比登推薦、媒體報導或外交宣傳上,不難發現台灣有許多美食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陳薇竹期待,有朝一日能讓充滿台灣味的蜜豆冰變成外交小吃之一。在開拓客源的同時,陳薇竹也不斷思考,如何讓手中的冰店化身台灣特色文化,讓陳家蜜豆冰的品牌傳承下去,能夠越走越長遠。

下定決心後,她從飲食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台灣的冰店為何不能像西式咖啡廳一樣?冰品就跟甜食一樣,帶給人幸福感的同時也容易使人味蕾疲倦,因此陳薇竹在多方尋覓下找到能與冰品相互輝映的「茶」。

幸發亭移師到大稻埕後,老闆娘陳薇竹把菜單調整成「一碗冰+一壺茶」的組合,她希望顧客在品嚐時,可以一次體驗到兩種飲食文化。圖片來源:幸發亭提供。幸發亭移師到大稻埕後,老闆娘陳薇竹把菜單調整成「一碗冰+一壺茶」的組合,她希望顧客在品嚐時,可以一次體驗到兩種飲食文化。圖片來源:幸發亭提供。

「冰屬於甜品,搭配能夠解膩的茶,如同義大利餐搭配紅酒,讓飲食體驗向上提升。」陳薇竹進一步解釋,大稻埕是茶葉貿易的發源地,我把菜單上調整成一碗冰+一壺茶的組合,讓顧客在品嚐時,可以一次體驗到兩種飲食文化。

雖然在菜單與裝潢上做大幅變化,必須克服市場接受度、成本提升等問題,不過陳薇竹說,「這不就是一種種創新精神嗎?」,我想讓大家下午茶聚會時,不再只有去咖啡館喝咖啡、吃甜點的選擇,而是可以來幸發亭吃冰、喝茶,享受生活中的儀式感

經歷 83 年風風雨雨的幸發亭,現在在大稻埕以全新的面貌和大家再見,陳薇竹不僅要將好味道傳承,也藉由品牌的整體更新,把歷史和未來融合,以百年品牌為目標邁進。用一碗冰繼續創造更多溫暖的體驗,將屬於台灣的蜜豆冰發揚光大。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徐子捷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