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登上《紐約時報》的
國民美食!
台灣沒有原種雞,
卻有讓人停不下口的
鹽酥雞和香雞排!

寫樂文化

寫樂文化

授權轉載

文/ 鞭神老師(李廼澔)

香傳南北的台灣鹽酥雞和香雞排

而咱們台灣大街小巷都有的炸雞排,根據中央畜產會的資料,最早的起源是台北成功高中附近一家專賣三明治、漢堡、炒飯與油飯等簡餐的流動餐車,名叫「鄭姑媽小吃店」,這家店最早開在忠孝東路五段協和工商旁,後來搬到育達商職正門口,前兩年才又搬回了協和工商旁。1980 年代,因為附近用餐的學生多,為了降低定價,選用比雞腿便宜的雞胸做為食材,最早的版本是以中藥材醃製並加以油炸,後來再逐漸改良成現在的酥脆口感。

台式雞排的醃醬除了一般中式炸雞會用的薑末、蔥末、蒜末和五香粉之外,還加了醬油膏與米酒,而且炸衣用的多是地瓜粉而非太白粉或麵粉,因地瓜粉的黏度較太白粉來得高,做為澱粉糊會比太白粉或麵粉更酥脆,口感更經得起久放不變,表皮炸過會有顆粒狀視覺感的。在這裡順便補充一下各式炸物麵糊的原理:太白粉的原料是馬鈴薯(有些則是樹薯),炸出來的成品較有光澤,吃起來口感滑順,一般會再混合低筋麵粉和蛋液做麵糊, 可提高炸衣的包覆度以鎖住肉汁。

至於麵粉的選擇標準是按蛋白質含量來分,筋度大與黏性強的高筋麵粉適合用來做麵包、餃子皮和麵條;蛋白質含量中等的中筋麵粉適合做包子饅頭;低筋度與低黏性的低筋麵粉則適合用來做各式糕點和餅乾,所以用低筋麵粉當澱粉糊下油炸,會得到鬆脆的口感,筋度高則得到 Q 黏的口感。

台灣的鹽酥雞(Taiwanese fried chicken)在許多英文的網站上被拿來跟美國的雞米花做比較,不過和雞米花不同,早年鹽酥雞只是賣油炸食品的攤子上琳琅滿目食材中的一個小配角,功能上有點類似燒酒螺,並非用來滿足食肉之慾,強調是一口接一口鹹香的味覺刺激。台灣北部最早是 1975 年創於西門町的「台灣第一家鹽酥雞」,南部則為 1979 年創立於台南市西門路與友愛街口的「友愛鹽酥雞」。鹽酥雞的醃料做法與台式香雞排雷同,唯出鍋前必加入九層塔略炸,起鍋後再灑上大量的胡椒鹽增味。

台灣沒有原種雞,最早的雞種是由漢人從中國大陸引進,至明末荷蘭人又帶來了歐洲的品種;日據時代,日本人則從日本引進三河種、名古屋種等日本雞種與洛島紅、橫斑蘆花、澳洲黑等歐美品種。一般速食店做炸雞或雞排的白肉雞於民國 52 年左右引進台灣,也就是俗稱的洋雞,生產成本低,但因為肉質鬆軟不受民眾歡迎,故後來又引進了俗稱放山雞或跑山雞、採野放飼養而肉質結實的黑羽肉雞,以及俗稱仿土雞或仿仔雞、肉質介於白肉雞與黑羽肉雞之間的紅羽肉雞。台灣所稱的土雞並不是指品種,而是養雞農、雞販與消費者對具有大而直立的單冠、金黃至紅色或其他花色羽毛雞隻的統稱。

炸雞醬料無極限,草莓醬、蝦醬都是醃料  

在台灣頗為風行的韓國炸雞,想當然爾源自於韓戰時的美國大兵,在此之前,韓國的雞料理只有像人參雞這樣的湯食,美國阿兵哥帶來了美式炸雞的做法,韓戰後美軍仍在當地駐紮,基地附近就會有韓國人開起美式炸雞店,也開啟了炸雞在韓國的發展。1977 年,韓國第一間炸雞連鎖店「Lims Chicken」在首爾的新世界百貨開張,比 1984 年進入韓國市場的肯德基於還要早了 7 年,這時的炸雞叫做「후라이드 치 킨」,發音為 huraideu chikin,是fried chicken 音譯的外來語。到了 1982 年,「百利家樂」(Pelicana Chicken ;페리카나 Chicken) 推出以韓國辣醬(고추장)與草莓醬調味的炸雞,稱為「醬料炸雞」(양념 치킨;yangnyeom chikin),堪稱世界炸雞的創舉。韓國炸雞與美國炸雞的不同之處,在於外皮較厚且調味較重,並會炸兩次使其更為酥脆。至於韓國炸雞(Korean Fried Chicken)的英文縮寫和肯德基一樣都是KFC,則只能說是天意了。與非洲人用棕櫚油炸雞有異曲同工之妙,印尼與馬來西亞的炸雞 Ayam goreng 也是就地取材以椰子油炸成,特點是使用的香料特別多,基本上會有青蔥末、蒜末、月桂葉、薑黃、檸檬草、羅望子汁和鹽與糖,而且不裹粉炸。

鄰居新加坡也有「蝦醬雞」 這道炸雞料理,據傳是著名老字號「黎三元酒家」發明,特點是用上了蝦醬。蝦醬是以小蝦加入鹽巴,發酵磨成黏稠狀後曬成蝦膏,再將蝦膏炒香加入蔥、蒜、魚露等煮成醬。蝦醬雞的醃料除了蝦醬外,還有香油、糖、紹興酒與蠔油等。蝦醬雞的麵衣也與其他炸雞不同,用麵粉或太白粉、雞蛋、水所調成的麵糊,會和其他醃料一起醃雞肉,形成一種調味麵糊。泰國南部宋卡府的「合艾炸雞」(หาดใหญ่;Hat Yai )特別出名,做法是先以磨碎的香菜籽、白胡椒、帶皮的大蒜與孜然、鹽、糖、醬油醃雞,醃好後先速炸一次後撈起, 等油溫升高後再複炸一次即成,配上炸洋蔥一起吃。最後分享我很喜歡在家做的「基輔炸雞」(chicken Kiev)。

雖說基輔炸雞菜名中的基輔是烏克蘭首都,但還是被歸為俄羅斯菜,其俄文原文котлета по-киевски 直譯為「基輔風的炸肉排」,源自於十八世紀俄羅斯廚師改良自法國料理的一道菜,跟其他肉排料理一樣要先用肉鎚把雞胸肉打成薄片,包入混合了奶油、巴西里、鹽、龍蒿、黑胡椒、蒜片的內餡,裹上調味麵粉、蛋、麵包粉的炸衣,冰在冰箱十五分鐘後固定住炸衣。基輔炸雞如果講更講究一點,會在炸油中加巴西里等香料與雞一起炸(是不是跟我們的鹽酥雞炸九層塔有似曾相似之感?),更能大大提升其風味。不論如何,不管吃哪一種炸雞,最需要的飲料果然還是啤酒啊!

愛吃卻常踩雷?不懂台灣常民美食的好嗎?歡迎到《百年飯桌:吃飯不讀書,踩雷徒傷悲!鞭神老師的常民美食研究室》探索更多內容!愛吃卻常踩雷?不懂台灣常民美食的好嗎?歡迎到《百年飯桌:吃飯不讀書,踩雷徒傷悲!鞭神老師的常民美食研究室》探索更多內容!

(本文內容摘自《百年飯桌:吃飯不讀書,踩雷徒傷悲!鞭神老師的常民美食研究室,2018/8 出版》,由 寫樂文化 授權轉載,並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羽諾 YUNO flick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