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老街區藉由
「藝術」能量再生!
專訪廖仁義教授:
文化經濟能
促進城市轉型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

授權轉載

文/張雅琳

經濟富庶孕育出人文風采

甫落座正要開啟話題,北藝大的廖仁義副教授先擺手笑笑說,在以學者身分細細探究大稻埕的文創發展脈絡之 前,他想先從一個遷居來此已有近 四十年的「大稻埕女婿」角度,重新 梳理老城區的文化流轉。

*編按:廖仁義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台灣近代美術的萌芽是從台北開始,大稻埕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角。就像以藝文氣息聞名的蒙馬特 (Montmartre),何以能成為藝術的溫柔鄉、巴黎的另一種優雅?廖仁義指出,關鍵之一在於經濟富庶的區域,自然能吸引藝術家們聚攏在此地生活。

又好比「文藝復興的搖籃」義大利佛羅倫斯(Firenze),如果不是因為位處歐陸貿易樞紐地帶,使得梅迪奇(Medici)家族經商致富,發展成為當時最有權勢的藝術贊助者,或許也就無法孕育出創作活躍的文藝復興三傑,寫下中世紀的華麗藝術篇章。

正因日治時期的大稻埕是富商齊聚的大本營,因應士紳階級的美感品味,讓這裡形成了人文、藝術、思潮薈萃的重要場域。最著名的像是大稻埕出身的畫家郭雪湖,其名作〈南街殷賑〉 描繪霞海城隍廟口節慶熱鬧景象,或者如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倪蔣懷與啟蒙恩師石川欽一郎的筆下,也記錄了許多大稻埕老街風光。

老街區藉藝術能量再生

日治時期結束後,大稻埕因港口轉運功能衰退、公路運輸需求興起及產業結構轉變,加上行政與商業中心的東 移,使得整體發展呈現停滯狀況。1980 年代,廖仁義初次踏進迪化街, 正是此區文化最式微的時期。

當時的大稻埕雖經歷時代變遷浪潮,傳產商家仍舊生氣蓬勃地運營,但因為失去過去全台政經文化的中心位置,逐漸形成不重視教育、重商輕文的風氣,昔日文藝鼎盛風貌不復。

直至廖仁義遠赴法國專攻美學期間,90 年代初期偶然回台,發現民樂街上出現名喚「臨界點劇象錄」的小劇團,演出內容大多尖銳批判,是國內第一個碰觸同志、愛滋、雛妓等社會議題的前衛劇團,讓廖仁義大為驚豔,「這是大稻埕過往這段漫長時間以來所缺乏的文化性產 物。」

近十年來,隨著新型態創意商家紛紛前往大稻埕落腳,以及傳統產業陸續有年輕接班人入主,一個活絡的文創街區儼然成形。街區氛圍的轉變,促使部分傳統商家積極轉型,也是廖仁義眼中創意產業進駐後產 生的正面助益,「仔細觀察,有些傳統產業,不論是更新店面裝潢與商品陳設方式,都開始變得更為細緻講究。」

舊產業與新商家交織出的產業聚落樣貌,不只為街區注入新的活力,也讓美學在無形之中慢慢擴及到生活層面。就連以往乏人問津的茄芷袋、竹製用品等雜貨器物店鋪,都搖身一變成為當代潮流。「不是只有藝術家的作品才能稱之為美學,」 廖仁義補充,「讓美可以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也同樣重要。」

投入美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博物館專題、當代藝術等研究二十年,身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廖仁義經常跟學生講授台灣美術史的歷史跨度與時代長河下的變遷,因此他也期待有機會來到大稻埕的民眾,在走逛商家、飲食消費之餘,可以發展出一套「尋訪歷史脈絡」的參訪, 從大稻埕的發展軌跡看見台北城開墾的縮影。

諸如十九世紀同安人如何在此重建家園、碼頭貿易從何發跡。走過延平北路二段的「第一大樓」,要知道這裡原是大稻埕茶葉富商陳天來在 1935 年投資興建的「第一劇場」,提供電影、歌舞劇、話劇等演出,更集結了咖啡廳、撞球間、舞廳等娛樂,是當時有錢人最豪華的綜合休閒館,可窺見大稻埕在日治時期是劇場林立之地,時有「戲窟」之稱,新舊百戲匯聚,背後的時代意義不言而喻。

文化經濟促進城市轉型

廖仁義以舉世聞名的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蘇格蘭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為例, 「這些文化活動本身是不會賺錢的,但為什麼政府一定要支持?除了保存對文化的重視之外,也是因為透過節 慶活動所帶給這個城市的觀光效益是很可觀的。」

他認為文化所能帶給一個地區的功效,不只回饋在表面,更能夠創造新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產生包含了可以賦予權力和地位、累積文化知識的一種社會關係。

比如座落在英國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每年吸引超過五百萬人次造訪,熱門程度不輸大英博物館,「很難想像它的前身是一座廢棄的火力發電廠。」廖仁義以 此為例,認為打造文化場所、增加這個區域的藝術文化活動,進而創造更多消費機會,才是讓沒落地區得以轉型的關鍵之一。

分析大稻埕的文化經濟行為,廖仁義表示應該分成幾個不同層次來思考,「有的是文化本身成為商品,有的是文化使得商品獲得新的附加價值。」他強調,文化經濟最重要的功能,應是在於文化成為「讓一個社區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元素」。

廖仁義語帶肯定地說:「讓文化慢慢地從生活裡頭長出來,這正是世代群團隊一直以來所致力建構的街區文化復興。」像是小藝埕、民藝埕等街屋,除了作為展演或販售文創產品的空間,裡頭何嘗不是被注入了大量的文化創意?置身其中的民眾,得以看見在地的歷史脈絡、各方交流的思潮,更能感受到大稻埕能量十足的文化底蘊。

(本文內容摘自《大稻埕賣小藝,2019年出版》,由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麥浩斯執行製作 。首圖來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如欲購書,請洽 Bookstore 1920s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