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從南北貨商行,
到文創小店進駐!
「劉恆裕行」分享:
恆常久遠的豐裕之道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

授權轉載

文/張婉昀、攝影/PJ

從南北貨商行到學藝埕的故事

位於迪化街中北段的學藝埕,以工藝及美學教育為主題,小型工藝商家、 工作室進駐,三進空間,各有千秋。 以前,這裡是大稻埕知名的劉恆裕行。

「這間房子本來是要自己住的,」第三代屋主劉信宏笑著說,因為打算自住,房子的建材、用料都下重本。問他怎麼捨得租出去?他說,是遇到和他們一樣珍惜家族故事、乃至大稻埕街區歷史的人。「當時周奕成大哥與曉雯姐兩人常常來店裡拜訪,我們看到的就是誠懇,周大哥和曉雯姐常跟我們分享世代群的願景、理念,世代群正在大稻埕做的事、未來期望的願景,很難不被這樣實在的態度感動,與父母親討論之後,我們就決定租給世代群。」

屋主劉氏家族,在大稻埕已是第三代。第一代劉高報阿嬤是高姓人家的養女,從小在迪化街 200 多號長大。阿公劉熊通是三重人,十幾歲時來高家做囡仔工。後來阿公與阿嬤在高家的牽線下結婚,1934 年自立創業,經營干貝、香菇、紅棗、 黑棗等乾貨山海產,生了第三個女兒後,搬到迪化街一段 167 號,也就是目前學藝埕的位址。

信宏回憶,前人辛苦成家,哪裡有生意就往哪裡去,哪怕是炸彈正一顆一顆落下的戰場。二戰時,台北遭受美軍轟炸,阿公往沒人敢送物資的地方去,飛彈裡來去,攢下第一桶金。後來全心從事南北乾貨生 意,一樓店舖;二樓辦公;三、四 樓是員工與劉家同住,一個天井貫 穿街屋正中央,有需要時,大喊一聲上下樓層便能支應。

當年,許多囡仔從鄉下到迪化街謀生,劉家情深重義,常給予實質補貼,第三代媳婦許瑀蘋說,劉高阿嬤到了晚年,有時認不得家人,但看到過去員工記得以前是辛苦人,都要拿錢偷塞給對方,「阿嬤忘記人家現在都是生意做很大的老闆了。」她笑。

長輩做事勤奮不懈的態度、樂於分享的寬厚胸襟,後代都看在眼裡,時時感念。瑀蘋指著一樓通向中庭的牌坊,緩緩說,劉恆裕,劉是指劉家,恆是恆常永久,裕,其實不是指物質的豐裕,而是心靈的富足。

不同族群、世代、產業, 在百年街屋劉恆裕行裡一起打拚。劉恆裕,劉是指劉家,恆是恆常永久,裕,其實不是指物質的豐裕,而是心靈的富足。不同族群、世代、產業, 在百年街屋劉恆裕行裡一起打拚。劉恆裕,劉是指劉家,恆是恆常永久,裕,其實不是指物質的豐裕,而是心靈的富足。

關於劉家故事,世代群參與紀錄傳承, 於學藝埕舉辦「劉阿嬤與 167 號店屋故事展」。大家族人口多,開枝散葉,過節才會相聚。透過展覽,劉家做了一次完整有系統、時間序的家族史整理,這個過程,讓劉家子孫把回憶都找了回來。

展覽也呈現了劉高阿嬤的口述歷史,瑀蘋說自己是嫁進大稻埕的媳婦,過去的故事,她來不及參與,透過這個 機會得以認識,「有一天阿嬤若是忘了,這些東西也會跟著不見。得趁阿 嬤有記憶的時候,把家族歷史故事完整記錄下來。這催促著我去向阿嬤請教更多故事。這些,都是金錢無法取代的、可以留給下一代的精神傳承。」

大稻埕隨時代變化調整商業模式

講起古早事,大稻埕的繁榮是這樣來的:當年南北貨物走水路,從大稻埕碼頭進來,以大稻埕作為集散地,中南部店家必須北上到此批貨。信宏說阿公當時每天沒休息,中午開始宴客到晚上,慰勞那些北上路途辛苦的店家。大稻埕的宴客文化,不僅體現當時台灣商人的情味,也是當時做生意常見型態。

1977 年,劉家第二代接手,迪化街賣南北雜貨的店多了,因應市場與消費習慣的變化,劉恆裕行開始進飲料、泡麵、罐頭等商品,成了盤商店家。 隔年,統一超商引進 7-11 體系, 連鎖便利商店逐漸取代傳統「柑仔店」,劉恆裕行除了盤南北雜貨,也開始進菸酒服務顧客。2002 年菸酒專賣制度廢除,南北雜貨盤商的下游凋零,劉恆裕行將經營重心轉向菸酒專賣。

時代不斷變化,消費與生活習慣持續改變,所以我們也必須不斷調整。

信宏說,劉恆裕行在百年間因應時代轉型,整條迪化街,也是小型的商業社會縮影。

大稻埕從早期的商業批發,到文化創意產業進駐,這是世代群在此深耕的第十年,新舊產業如何在大稻埕共榮,信宏認為,就是互相學習,「我們過去以批發為主,比較不會行銷自 己,老店除了加強自己的產品與專業能力之外,應該學習新店家的熱情、網路行銷能力。周大哥也常提醒,我們這些老店永遠都會是迪化街的主題,鼓勵我們繼續努力加油。」

瑀蘋補充,世代群進來後,大稻埕商圈漸漸不同,更年輕多元。「商圈要繁榮,前提是取得屋主與商家之間的平衡,讓進駐的商家真的能生存下來,雙方如何平衡共榮,是需要大家共同思考和努力的。」

劉恆裕行第三代屋主劉信宏與許瑀蘋述說前人辛苦成家、開基立業的故事。劉恆裕行第三代屋主劉信宏與許瑀蘋述說前人辛苦成家、開基立業的故事。

三進街屋內多間小店共同經營

一般的年輕創業者,無力承租一整棟街屋,世代群的解決方案,是將傳統街屋的三進空間型態,區分為前、中、 後三個部分,讓年輕人有機會從小店做起,產品夠好,就能持續發展下去。

信宏既是屋主,也是做生意的人,他理解創業者的壓力。「在這個時代創業,其實大家都不容易,世代群不容易、承租方不容易、屋主也不容易,每個人都有挑戰,互相體諒,才能更好。這個過程,必須不斷溝通協調。」

世代群深知這一點,將溝通轉化成各種形式,包括辦茶會宴請街坊鄰居,讓社區居民知道世代群在做什麼。「茶會中, 周大哥會分享世代群最近做了什麼事、去哪裡演講、幫迪化街行銷了什麼,這是一個尊重的態度,大家也會受感染, 一起討論如何新舊融合、讓街區更好。」

採買中藥、南北貨、剪布,還可以有地方休息、喝茶喝咖啡。文化型的觀光,從迪化街開始延伸到整個大稻埕, 就是這條街需要共同營造的目標。如果只有一家店好,整條街不會好:很多店好,這個商圈一定會起來,一切都需要有人主導、串聯,這也是我們這個世代要去思考的。一起往長遠看,大稻埕就可以繼續繁榮下去。」

「恆裕」這兩個字,不只是劉家對商行的期待,更是對整個大稻埕的期許與祝福。不同族群、世代、產業,共同直面時代洪流,一起打拚,這是一個無私分享、不斷前進的老街區。

(本文內容摘自《大稻埕賣小藝,2019年出版》,由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麥浩斯執行製作 。如欲購書,請洽 Bookstore 1920s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