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不只是修房子!
從日本老屋再生,
找出文化保存的
價值公約數

寫樂文化

寫樂文化

授權轉載

文/游智維

老屋再生,沒落港都成最佳移居地──十年磨一劍,尾道市的空屋銀行整合計畫

不論是地方創生或到鄉下創業,老屋保留與否都是兩難,從商業角度來看使用效益低、整修成本高,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我們是把老屋當作有形的房地產,還是無形的文化資產? 其實老屋再生所延伸的商業或社會價值,可能比你我原本想像的寬廣許多。尾道的空屋再生計畫從民間發起,後續回響之大,讓這個沒落的老港都找回文學都市的自信,也引起年輕人想來此觀光或移居的興趣。

尾道市是廣島縣一個依山傍海的港邊城市,位於廣島市和岡山市之間,在明治時代因位處海運和鐵道的要衝,發展成廣島縣東部的重要都市;而後一方面腹地發展有限,一方面產業轉型,面臨人口外移的景況,留下許多山坡上的老舊空屋,如今因為「尾道空屋再生計畫」,這個氣氛和地形都有些類似基隆的港都,從年華老去再優雅轉身,成為許多年輕人、藝術家喜愛甚至想移居至此的觀光城鎮。

尾道市一邊有連通瀨戶內海的尾道水道,一邊依靠著尾道三山,曾因為港口的地利之便,產生了盛極一時的造船、拆船業,由於平地有限,早從江戶時期,住宅就不斷往山坡地上蓋,有一般勞工階級的住宅,也有不少富商、新富階級依著山勢蓋起豪華宅邸或別墅,因此出現許多和洋混合的建築。

但當時缺乏基礎建設,更沒有自來水、化糞池、下水道等配套工程,久而久之,因為坡地路窄、房屋無法配置現代化的衛生設施,當人口漸漸外移,原本華麗古典的山邊住宅群,就因生活機能不便、修繕成本過高,地產商與當地居民都望之卻步,漂亮的老房子就成了破敗的閒置空屋,全市的空屋過多甚至造成安全問題。

日本建築師作家、尾道市立大學的兼任講師渡邉義孝先生,也是 NPO法人尾道空屋再生計畫的理事,向我們敘述計畫的始末。空屋計畫發起人豐田雅子小姐是尾道在地人,在大阪求學,出社會後有很長時間投入旅遊業。當她回到家鄉尾道,看到泡沫經濟後家鄉有數量龐大的閒置老屋,感到十分可惜,便發起了「尾道空屋再生計畫」,致力整合民間力量,將一些老屋整修後保留、再生利用,從 2007 年開始經歷十幾年的運作,方逐步成形。

雖說目前已見成果,但過程有如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就連空屋計畫的第一棟,由豐田小姐買下來的「高第屋」(Gaudhi House,建於昭和時代的舊和泉家別墅),也是直到 2020 年 2 月才整修完成。

這棟由豐田雅子小姐購買的第一棟老屋「高第屋」,始建於 1933 年,歷經十幾年整修終於在 2020 年修復完成,目前作為住宿設施及空間出租而被活用。圖片來源:寫樂文化授權,由傅菽駗提供。這棟由豐田雅子小姐購買的第一棟老屋「高第屋」,始建於 1933 年,歷經十幾年整修終於在 2020 年修復完成,目前作為住宿設施及空間出租而被活用。圖片來源:寫樂文化授權,由傅菽駗提供。

不只修房子!發掘老屋的新用途

提到豐田小姐,渡邉老師笑說:「她是一個很有想法也能夠堅持執行的人。」也因為擁有超乎常人的執著,豐田小姐的決心跟行動激勵了很多人加入,成員中不但有建築師、設計師、漫畫家、家庭主婦、學生等,也有當地居民參與,他們先詳細清點尾道市的空屋,與屋主溝通後進行整理,以「空屋銀行」的概念媒合物件,無論是想在尾道定居或是開店的民眾,皆可針對找屋人的需求提供合適的物件參考。

空屋計畫初期實施的區域是尾道的山手地區,從江戶時期到昭和時期,陸續有不少富商在此蓋別墅,剛開始被登錄為老屋或空屋的物件就超過兩百件。

這些依著山坡地而生的老屋經過巧思改造後,如今呈現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風貌和各有趣味的運用,例如我們在當地看到可愛的一人麵包店,單獨一間像是卡在山壁縫隙中的小房屋,打開門後就只剩凹進去的小廚房,顧客想要買麵包只能透過廚房門上的小窗取物交易。

彷彿被鑲入山壁縫隙中的小麵包店,整家店的空間只有凹進去的小廚房,買麵包要透過小窗取物交易。圖片來源:寫樂文化授權,由張如淵提供。彷彿被鑲入山壁縫隙中的小麵包店,整家店的空間只有凹進去的小廚房,買麵包要透過小窗取物交易。圖片來源:寫樂文化授權,由張如淵提供。

又例如尾道商店街上有間「穴子(鰻魚)的睡床」,屋子本身是細長型日式京町家建築,大門口很小,但內部非常細長,經過整理之後,成為複合式的民宿,除了有咖啡廳、書店,長長走廊的尾端甚至還可容納市集。

空屋再生計畫並非只是單純的仲介物件,因為老屋的形體各異,尋屋人也有著各式各樣的需求,只要向計畫人員提出想法,工作人員不但會幫忙找尋適合的屋子,也會協同組織裡建築設計的專業人士,依據需求提供整修的諮詢,讓空間在使用上更為靈活。其中代表地方政府的尾道市役所則扮演法律、行政程序上的輔助角色,也媒合在地不動產公司進行簽約。

除了讓閒置老屋找到新生命,尾道的空屋修復更帶出文化保存的價值。例如「見晴亭」(みはらし亭),這棟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屋,位於前往千光寺山的半山腰,從屋內往外看,可以一覽尾道水道最漂亮的風景。因為位在山坡上,許多建材必須靠人力運送,修復見晴亭的成本極高,從短期的商業角度評估看似不划算,但對於當地人來說,這卻是從小看到大、承載地方感情的代表性老屋,更是尾道市街的象徵。因此豐田小姐決定,就算沒有商業再生的可能,也要努力保留讓它成為歷史建築,最後她的堅持獲得許多認同,修復期間不但吸引到各界捐款及志工投入,連當地居民也主動前來協助,不少人還是全家大小總動員,這些努力讓見證尾道歷史的見晴亭終於登錄「有形文化財」。

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屋見晴亭已被登入有形文化財,也成為有名的咖啡店兼 guest house。圖片來源:寫樂文化授權。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屋見晴亭已被登入有形文化財,也成為有名的咖啡店兼 guest house。圖片來源:寫樂文化授權。

整合需求,找到文化保存的價值公約數

我在台灣也看到很多歷史建築面臨去留難題,考量到財務問題與產權的複雜性,連光是保留都未必是務實的想法,還要救這些老屋嗎?有位朋友給我一個很好的答案:「再生文化資產,是為了現在的需求而做?還是為了未來而做?」當我們看待一個文化資產,到底是把它看成「有形」資產還是「文化」資產?如果是前者,就不免從現在的價值去精算成本及能回收多少,好讓它變成可營運的實體,但若這個建物所代表的價值非數字意義,能獲得社會與民眾更高的重視,「文化」資產就有機會成立。

台灣的下一個挑戰是能不能更加重視「文化」的資產價值,有經濟能力的人,能否為後代子孫留下更多的文化資產?現在的老房子幾乎都是由認同文化傳承的年輕人所買下,用他們有限的能力去加以保留,但台灣擁有這麼多成功企業家,是不是能像義大利、法國、英國,成為文化資產保存推動的重要力量?

渡邉老師提到空屋計畫開始之初,受到許多當地建商的阻力,雖然計畫的範圍是山陽鐵道往山坡一帶,屬於建商沒興趣開發的範圍,但建商難免擔心另一側鐵路往海岸的平地區老屋,日後也成為保存計畫的一部分;為了降低阻力,再生計畫便取折衷方式,固守鐵道往山坡的範圍,藉此凝聚居民的共識與聲量,強化尾道居民對於保存老屋的支持力道。

台灣的文化保存或社區推動,也需要找到更有效溝通的方法,讓民間跟政府、不同立場的團體之間產生對話,從互動中建立彼此的信任。不過根據我的實際經驗,若急著要一次看到成效,在兩邊觀念及做法還有落差時便容易造成衝突對立,或許耐著性子從小資源開始著力,一步一步的做,和緩前進並持續尋求共識,如同豐田小姐超過十年的耕耘,反而才是達成目標最實際有效的路徑。

尾道市快問快答

  • 城市基本資料:總面積 285.1 平方公里,總人口數 137,664 人。以造船事業為主或相關的企業就有 193 家。自 2008 年以後觀光人口逐年增加,其中來尾道市騎自行車的人數有 20 萬 千人次。
  • 空屋再生:由組織主導修復的大型老屋有十四個成功案例,多數作為民宿、咖啡館、工作室等用途,其餘尚有透過媒合修復的空屋,以及由其他企業發起的空屋改造案。
  • NPO 尾道空屋再生計畫:初期實施的區域是尾道山陽鐵道以北的山手地區,被登錄為老屋或空屋超過兩百件;2013 年 10 月增加東御所町、土堂一丁目、土堂二丁目、十四日元町等區域,至今成功媒合空屋再利用的案例已超過百件;詳見尾道空屋再生計畫官網
想知道如何整合資源與平台,把「文化口號」轉為能賺錢又與地方共好、互利的好生意嗎?歡迎到《鄉下創業學:27個日本+台灣地方商業案例觀察》探索更多內容!想知道如何整合資源與平台,把「文化口號」轉為能賺錢又與地方共好、互利的好生意嗎?歡迎到《鄉下創業學:27個日本+台灣地方商業案例觀察》探索更多內容!

(本文內容摘自《鄉下創業學:27個日本+台灣地方商業案例觀察,2020年出版》,由 寫樂文化 授權轉載,並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寫樂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