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從牯嶺街、光華商場
到溫羅汀,
每個世代對書店街
都有不同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玉山社出版公司

授權轉載

文/水瓶子

書街巡禮:從牯嶺街、光華商場、國際學舍到溫羅汀



世界的各大城市中,一定有一條街,或是一個區域是書店的集散地,例如倫敦的西索巷(Cecil)與查令十字路、巴黎的塞納河畔、印度德里的 Nai Sarak Marg 街、東京的神保町等,上述這些書街的成形,都有悠久的歷史。

若提到台北的書街,有人會想起光華橋下光華商場地下室的舊書店鋪,或者是火車站前的重慶南路;老一輩的會想起牯嶺街。那現在台北還有沒有其他書街?甚至是像東京神保町那樣廣大的書店聚集區?

書街巡禮:從牯嶺街、光華商場、國際學舍到溫羅汀

。圖片來源:玉山社出版公司提供。書街巡禮:從牯嶺街、光華商場、國際學舍到溫羅汀

。圖片來源:玉山社出版公司提供。

牯嶺街舊貨市集演變成舊書地攤

現在年紀約莫六十歲左右的台北人,一定有牯嶺街的書櫃沿著一些木造房子圍牆拔地而起、要買舊書就一定要到那邊挖寶的印象,但隨著都市街道開拓,台北市人口越來越多,馬路上的汽、機車也越來越密集,牯嶺街的戶外大型舊書櫃經營者,被政府遷移到松江路與八德路交叉口,一座名為光華橋的橋下。

若專門談舊書,要從牯嶺街開始說起。1945 年,在台灣生活了 50 年的日本人,有很多都在台灣置產,擁有大批華麗的家具、書籍、衣服、生活用品,戰後要帶回日本非常不容易,於是就在牯嶺街擺攤脫售,當時識貨的台灣人去那邊挖寶,即使價格砍得很低,日本人也會答應。

1949 年之後,大量中國移民來到台灣,居住在牯嶺街一帶的軍公教人員,生活簡樸,有時也會把從中國大陸帶來的貴重物品拿來此地販賣,例如手錶、錢幣、郵票等,於是牯嶺街成為錢幣、郵票的集散地。而被從資源回收搶救下來的舊書,也有人拿到這裡擺地攤販售。

1960 年代,警察為了整頓牯嶺街的交通、治安,希望這些舊貨攤商可以立體化、退縮到牆面,而且要擺放整齊,於是沿著大官的日式房舍圍牆,出現了一座座的書架,這些書架伴隨著路樹存在,晚上攤主下班之前,會用帆布蓋住這些書架,再以繩子固定住。

1961 年,中華商場完工,這類店家有的轉往中華商場落腳,但仍有很多攤商繼續留在牯嶺街擺攤。一直到了 1974 年,為了解決縱貫線鐵路平交道的交通,蓋好了光華橋,橋下附設市場,牯嶺街的攤商就被分配到光華商場營業,而地下室就是主要的舊書鋪。

光華商場的舊書店

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是現在年紀約莫四十歲左右的台北人,青少年時期最常流連往返的所在。地下室販賣著日本知名影星的寫真集、漫畫、海報;情竇初開的學生,也會私下問老闆有沒有禁書、A片。舊書堆滿了一格格攤位,雜誌必須要一年份合購。每次在舊書店內挖寶,火車從旁路過,轟隆隆的鐵軌聲音揚起了滿室的灰塵。夏日沒有冷氣,人潮擁擠的假日,汗水味夾雜著書的霉味,布滿整個商場。

1980 年代,是我在光華商場活動最多的日子,每週放假必定到光華商場的二樓購買各類的遊戲錄影帶、磁片、任天堂卡匣、電腦用品,而到地下室就是購買日本漫畫海報、舊書、電腦書、舊雜誌等。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有時會問老闆有沒有賣「小本」的,老闆會往店外張望一下,然後打開一個秘密開關,拉開書櫃後,會有一個小角落藏著色情書刊。記得有一次到一家書店,老闆打開秘密書架後,居然有半間書店的空間都是這種書刊;現在回想起來,有如進入哈利波特的神秘月台。

那個經濟起飛的年代,從資源回收業者取回的書籍成本較低,政府回饋攤商的租金也低,這些二手書店的老闆也不會好好整理這些書籍,經常一落落堆放在地上。我經常在假日來到這裡,趴在地上翻找舊書,伴隨著炎熱的氣溫、人潮的汗水味,書上厚重的灰塵在轟隆隆的火車經過後,塵蟎四處飛揚,抬起頭會看到陽光從氣窗灑下的光影。有時拿兩本書去結帳,第一次老闆會說五百塊,我覺得太貴,繞了一圈再去結帳,這時會變成三百五十。自由心證的價格策略,沒有整理的髒亂環境,其實讓很多人望之卻步。

後來鐵路地下化,市民大道高架道路通車,光華橋失去了作用,而當光華商場拆除之後,這些舊書店老闆的年紀也大了,紛紛退休,也有些書店的第二代老闆把書店搬到台灣大學、師範大學的周邊。

國際學舍,舊書、字畫、回頭書的聚集區

1970 年代,大安森林公園還沒變成公園之前,有國際學舍,旁邊一個偌大的體育館,每到假日就會變成回頭書的特賣會,蠻多出版社會過去擺攤。自從中華商場在 1992 年拆除後,想繼續做下去的光華商場攤商也開始找尋其他去處,有的在八德路周邊尋找店面,有的就在大安森林公園東側、建國南路附近找店面,因為市立圖書館在此,或許有機會成為另一個骨董街、舊書街。

但畢竟經營舊書店是個非常勞力、辛苦的行業,面對新書折扣、低價的回頭書、網路書店與網路拍賣商店,要找特定的書籍,已經不需要非到舊書店挖寶不可,使得舊書店沒落了好一陣子。

直到大家開始覺得舊書店應該不是從資源回收場找書,而是自己把愛書拿到二手書店,讓下一個愛書人閱讀;或者是愛書人過世、往生,家人委由二手書店處理這些舊書,讓它找到下一個主人,於是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舊書店,而或許「二手書店」這個名稱更適合現在的舊書店。

目前台北書店的集散地,偏向於台大、師大周邊,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這一個區域,有個好聽的名字「溫羅汀」。從簡體書還是禁書的年代,大學用書、影印複製等盛行的時代,這一區即已主題書店林立,目前則有不少二手書、回頭書、新書混和著講座、活動的書店興起,型塑出這條新的書街。

近年來,實體的紙本書市場越來越低迷,出版社提高書的售價,反而讓二手書店的利潤稍微提高了一些,而且隨著收藏珍本骨董書的意識抬頭,一條真正的二手書街似乎指日可待。

想瞭解更多台北不同的歷史與人文肌理嗎?歡迎到《台北慢步》探索更多內容!想瞭解更多台北不同的歷史與人文肌理嗎?歡迎到《台北慢步》探索更多內容!

目次

  • 自序: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 01北門到南門:政權、商業、現代化與拓荒探險的中軸線
  • 02城南軸線巡禮:從育苗、商品展覽館、教育會館到劇場表演
  • 03東門外的白恐之路:從有形的刑務所到無形的居家監控
  • 04城南散步:與文學家們一起閒晃在河邊巷弄及水圳道間
  • 05書街巡禮:從牯嶺街、光華商場、國際學舍到溫羅汀
  • 06水道之路:慢步於瑠公圳與霧裡薜圳之間
  • 07走在米道上:看盡都市變遷的齊東老街
  • 08新文化運動之路:建成圓環周邊
  • 09大龍峒陳維英的伊甸園:從太古巢到四十四坎
  • 10老街老店老市場:艋舺多元文化行腳

(本文內容摘自水瓶子《台北慢步,2018年出版》,由 玉山社出版公司 授權轉載,並修訂標題。首圖來源:李家維,2011年攝於光華商場,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