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建築的眼光看見台灣的過去
- 過去台灣建築給大家的印象是甚麼,以此了解過去的文化
佳緯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講到台灣的老建築,大家會想到的有那些特色」,用意是為了讓大家找出對過去建築物的共識;回想過去,曾經在路上街道上常見到的房子中,自己決屬於比較老舊,不像當時的建築物,有別於商業大樓、公寓樣式的房子大概就是比較鄉下會看到的『三合院』,以及政府公家單位像是法院會看到的『洋派、歐式建築』,另外就是像在台北地區台大、師大一帶會看到的『日式宿舍建築』,這三種台灣常見的類型也分別代表了【漢人的文化】、【西洋的文化】、【東洋的文化】,三種台灣主要文化。
台灣建築文化的特色
太平公學校。台灣特有種:因為我們的人,我們的文化,將他們融合在一起。
閩南式的窗戶、西洋樓的塔樓但是屋頂鋪的又是日本瓦, 從一開始蓋好,只是西洋的樓房,但隨著時間演變,後續經過了維修以及改建等過程,會漸漸融入各自的文化、建築技術等在當中,有趣的是他們融合得非常好,屋頂、柱子等等;台灣建築獨特的地方就是這是在在同一個建築可以同時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的文化進去, 一棟建築物就可以有不一樣的風情。
- 對台灣建築熱愛的表達起點——理想鄉
- 認識、理解、再拆解,最後又重新組合,8個主題、8個故事
理想鄉就是一個湖面上的空間,環境很平靜,一開始只是想把自己觀察到的很多獨特漂亮或是覺得非常值得紀念的建築物的部分,拆下來再重新組合,試著看能不能做些甚麼,理想鄉系列的作品是在 2016、17 年的時候開始創作,當時因為有很多的古蹟房子因為電線走火等因素大量消失,所以就想說如果將這些建築建在一個平靜湖上,至少失火之後還可以有點水,說不定可以做些甚麼這樣。每一個建築物都有自己的主題故事,8棟建築物,8個故事,挑了一些漂亮或是有特色的部份把它組合起來。
最有趣的是在建築設計上也習慣將人物放在裡面,主要是可以用來當整個環境的比例尺,不過隨著人物在裡面,也慢慢地從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在裡面生活的話,要如何去使用各種功能,以及不同建築物之間的關係、交通,因此這 8 個建築物也有各自的名稱與功能性,分別為:學校《臨溪樓》、農舍《忘言盧》、醫院《為人館》、圖書館《成思閣》、市場《錦市場》、工廠《雙木組》、創作與藝術的花園花園《明風園》 、集會地《公會堂》。
從整個台灣建築物到理想鄉的創作有兩個功能,首先是看到很多漂亮的建築物不知道怎麼分享給大家,就將建物的細節拆解到畫作上,賦予它在理想鄉的功能性,藉由理想鄉的環境中重新體現出來;二來是組合的過程中會重新發現很多樂趣,從理解他們是怎麼建設、他們的功能性、搭建的特性,再將他們的特性相互結合,從建築物中學到如何把不同的材質重新結合搭建,也藉這個機會將這一系列完整的紀錄並重新創作。
理想鄉與薰風的相遇
這次與薰風合作的主題,官廳或是應該說公共建築,它的的特色,必須非常精緻具代表性,因為一個屬於人民的建築,它的呈現也代表了政府的實力,通常會有更多的雕花、細節,從各角度都可以找到讓人歎為觀止的建設力等等。
如果過去在台北,走在這樣的街道上,甚麼樣的官廳建築會讓人一眼認出?
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建築物的細節、而是從一個官廳的定位、給人的威嚴和認同感的方式去慢慢架構出它的高度。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外地人或是外國人,今天來到一個地方的首都要去政府單位政府單位辦公文或是辦個事,你會看見甚麼?會看到一條大路與建築物,旁邊有許多洋樓,在洋樓林立的路口底端,會看到一個特別的建築物,也許它看起來沒有那麼高大,但是它是在從一個轉角的路口,當你面對它的時候,建築物的視覺往兩旁延伸,看起來會往兩旁延伸看起來非常寬非常大,建築的存在感會很強烈,原本在前面道路時地的天空只有遠處一條線,到了這裡天空的視野也會更大,這個時候你會覺得「哇,這棟建築應該就是我要去的地方」;人力車夫會慢慢的繞到門口,把你帶上斜坡,再把你放在建築物裡面,走上去的路上會開始用第一個不一樣的高度看見整個城市。
(本文由 微貳獨冊 授權刊登,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原文標題〈從建築的記憶拼湊出台灣過去的美景〉。首圖來源:微貳獨冊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