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整條巷子掛滿
「書局」招牌!
從建成圓環出發,
走趟新文化運動之路

玉山社出版公司

玉山社出版公司

授權轉載

《世代人 sedaijin》編按:書改變了人類吸取知識的方式。百年前,由菁英仕紳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則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跟著作者水瓶子的腳步,一起探索台灣的新文化運動之路吧!

文/水瓶子

新文化運動之路

很難在一篇短文裡描述清楚大稻埕的發展,但是走一趟迪化街,經過永樂市場周邊,卻可以了解大致樣貌―茶葉、布、南北乾貨、中藥、刺繡、小吃等新舊店面與攤販林立,還有一座很小卻香火鼎盛的霞海城隍廟。整個大稻埕的大致範圍是民權西路、重慶北路、忠孝西路與淡水河的這個範圍,我們從南京西路與重慶北路的圓環出發,或許可以一窺大稻埕不同的樣貌。

圖片來源:玉山社出版公司提供。圖片來源:玉山社出版公司提供。

圓環今昔

與台北城的北門、東門、南門這幾個圓環不同,建成圓環在當年建成街(今天水街)的尾巴,有六條大馬路在此交會。圓環東北方有個很大的「人」字形埤塘―雙連陂,水田一路綿延到松山,視野良好,可以看到台北盆地周邊的山。

日本時代,圓環原本作為綠地公園,後來有人在此販賣水果,演變成攤販聚集,警察取締沒效果後開放。圓環,不僅連結從後火車站到北邊大龍峒、台北橋到三重的交通要道,也連結到東邊的內湖。

圓環的周邊,原本有劉銘傳規劃的第二條鐵路―從大稻埕到新竹,但是因為這條路線蜿蜒,總督府重新規劃了縱貫線,拆除了這條路線。

都市改正計畫後,建成圓環周邊有林獻堂多次提到的高義閣旅館,還有許多中西藥房、鐵工廠、印刷廠、修車店、診所、旅館、百貨公司、律師代書社、食堂、喫茶店、咖啡館等等,可謂百業興隆,一般庶民生活所需,都在這圓環周邊開展。

戰爭時,因為總督府怕美軍轟炸丟汽油彈,木造的房舍會延燒,於是下令拆除今日重慶北路的房子,並在圓環設了防火蓄水池。

後來車輛越來越多,圓環像一座孤島,要進入吃小吃,還要有十八般武藝才能夠穿越。但是穿越是值得的,環狀的攤子圍繞著圓環四周,有人坐在攤子前面的小桌子吃魷魚羹,有人在中央的共同座位區吃著蚵仔煎,在不同的攤子點的小吃,老闆們永遠不會送錯客人的位置,共榮共生的圓環標誌,成為在此小吃攤的共同品質保證。

2001 年圓環拆除後,因考量交通問題,把圓環往南移動,並蓋了一座玻璃屋。在南邊挖到的蓄水池遺跡,指定為古蹟後,圓環的玻璃屋就環繞在古蹟上方。圓環玻璃屋的招商成果並不理想,圓環小吃已經四散各地,大家熟知的夜市小吃,已經在附近的寧夏街成形。

蔣渭水的足跡

從中山捷運站出發,往西走,會經過日新國小,日本時代稱為日新公學校。當時男女學校是分開的,旁邊的蓬萊公學校招收女生,而日新只收男生。1925 年,鄧雨賢從師範學校畢業後,被分發到日新公學校教書,他譜的《大稻埕進行曲》,有一種東西交響樂合奏的氣氛,正如同當年大稻埕的街景,每個人都戴著帽子、穿著各地服裝,出現在街頭巷尾。

走到太原路往南邊看,有很多販售瓶瓶罐罐、塑膠、五金的店面,這些店都是大盤、中盤商,貨車進出頻繁,也都架設有官方網站,路口不遠的龍洋容器,官網的產品眾多,分類清楚。

喜歡踩街看看各式各樣產品的朋友,太原路與長安西路周邊很值得一逛。從縱貫線鐵道開通後,後火車站自然而然成了貨物交流轉運的所在。戰後,華陰街周邊更成為許多百貨商場的聚集地。

漫畫、文具批發巷

偵探書屋這條巷子,狹小的巷道停了許多貨車,還可以看到許多「書局」的招牌。1970 年代,這整條巷子都是書局、文具店,後來這些書局大多改為漫畫、文具等的大盤、中盤商。

偵探書屋的老闆譚端說店裡有一櫃老文具,是當時在大稻埕的市集擺攤,遇到一個老人家,半強迫的帶他到一個已經歇業的文具店,是一間封塵已久的老屋子,打開門的那一剎那,就好像進入一個時空膠囊,好多老文具完好的出現在眼前,他很高興的把這些老東西買了下來。

從圓環走進天水路,已很難得知以前的樣貌。圓環周邊與天水路巷弄間,還有一些老攤販在做生意,但已隨著攤主年老退休,或者整頓市容而逐漸凋零。走到天水路 45 號,是一棟現代化大樓,但在 1927 年,這裡是蔣渭水成立的台灣民眾黨的本部。

台灣民眾黨舊址,目前已經改建為大樓,一旁的真人廟在畫家陳植棋畫布中得到台展特選,倪蔣懷也以真人廟為題,可能是緬懷台灣民眾黨。圖片來源:玉山社出版公司提供。台灣民眾黨舊址,目前已經改建為大樓,一旁的真人廟在畫家陳植棋畫布中得到台展特選,倪蔣懷也以真人廟為題,可能是緬懷台灣民眾黨。圖片來源:玉山社出版公司提供。

台灣民眾黨曾經多次向國際組織反映總督府公開販賣鴉片,當時蔣渭水派兒子蔣松輝在台北郵局快關門時,打電報給國際聯盟,後來國際聯盟真的派人來調查此事。民眾黨成立不到四年,被總督府強制解散,幹部出獄後,在黨本部合影,照片中大家都充滿了挫折的神情,但是蔣渭水依然四處奔走,希望再起。

在天水路 49 之 1 號的大樓一樓,有一座真人廟,畫家陳植棋、倪蔣懷都曾經畫過這座小小的廟宇。許多人都不太清楚為何要畫這平凡無奇的廟宇,但若時光回到 1930 年代,總督府開始打壓民主人士,那麼畫出真人廟,是不是就代表支持民眾黨的行動?

想瞭解更多台北不同的歷史與人文肌理嗎?歡迎到《台北慢步》探索更多內容!想瞭解更多台北不同的歷史與人文肌理嗎?歡迎到《台北慢步》探索更多內容!

目次

  • 自序: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 01北門到南門:政權、商業、現代化與拓荒探險的中軸線
  • 02城南軸線巡禮:從育苗、商品展覽館、教育會館到劇場表演
  • 03東門外的白恐之路:從有形的刑務所到無形的居家監控
  • 04城南散步:與文學家們一起閒晃在河邊巷弄及水圳道間
  • 05書街巡禮:從牯嶺街、光華商場、國際學舍到溫羅汀
  • 06水道之路:慢步於瑠公圳與霧裡薜圳之間
  • 07走在米道上:看盡都市變遷的齊東老街
  • 08新文化運動之路:建成圓環周邊
  • 09大龍峒陳維英的伊甸園:從太古巢到四十四坎
  • 10老街老店老市場:艋舺多元文化行腳

(本文內容摘自水瓶子《台北慢步》,由 玉山社出版公司 授權轉載,並修訂標題。首圖來源: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臉書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