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莎拉・羅斯(Sarah Rose);譯/呂奕欣
英國生活:喝茶提升國民健康,也助於推動帝國大業
正如可敬的東印度公司所料,印度植茶計畫成功,加上茶葉稅取消、船運進步(當然還有公司本身壟斷權終止,帶動競爭),驅使茶葉整體價格下滑。如此一來,不肖茶商也不必在產品中混入其他植物與危險的化學物質,因此茶葉的品質得以提升。英國人喝茶喝了一個世紀以上,而茶葉變得便宜,對於這個快速都市化的國家來說可說是一大恩惠。
人口統計學家與醫師很早就注意到,隨著喝茶習慣普及,死亡率也跟著下降。十八、十九世紀城市大幅擴張,污染與疾病日益嚴重。印度次大陸原本就霍亂橫行,而 1830 年代,英國跟著出現霍亂首例。感染霍亂的水手是在船上喝了從印度裝入水桶中的飲用水,回到祖國之後,致命的病菌透過地方的下水道傳播開來。到十九世紀中期,霍亂大流行使得成千上萬的倫敦人喪生,光是 1848 到 1849 年爆發大流行之時,便奪走五萬條人命,這些人都是喝了不乾淨的水。
然而英國是個愛茶勝過咖啡的國家。咖啡是用熱水(而非沸水)沖泡,但茶是用沸水沖泡。普遍而言,倫敦的飲水稱不上衛生,因為倫敦人口稠密,缺乏適當的水肥處理方式。一旦國民養成喝茶習慣,衛生成效立刻展現,因為沸水可殺死接觸性傳染病的細菌病原。反覆出現傳染病,算是維多利亞時期全球經濟活動的副作用,而愛喝茶的國家比愛喝咖啡的國家,更容易度過疾病危機。
茶也有助於推動帝國大業。茶成了英國軍隊的標準配給,也是殖民地土兵的必備品。當英國人舉步維艱地穿越熱帶叢林,為帝國開疆闢土之際,一杯茶可以為他們帶來慰藉,同時避免飲水所衍生的疾病。
前文提過,糖是大英帝國複雜的經濟活動中重要的商品。糖的產地是女王在新世界的殖民地,包括巴貝多、牙買加與維京群島。英國的糖原本供過於求,但茶讓糖有用武之地。加了糖的茶是英國人獲得熱量的簡便方式。都市化代表窮人不再能輕易取得農產品,雖然茶不算營養,但搭配牛奶即可提供蛋白質,而搭配糖也是便宜的高熱量來源。
在飲茶習慣普及之前,工廠勞工多靠啤酒與麥芽酒攝取熱量,可惜會使生產力不彰。在以手工為主的前工業化時期,喝啤酒或許是能勉強接受的行為,但是在工業化的經濟活動中,需要較精準的動作,而啤酒便會引發嚴重的問題。試想醉醺醺的工人在曼徹斯特紡織廠快速運轉的紡織機與針之間活動,豈不危險?英國人若是喝加糖的茶、吃麵包,週日再吃點肉,就能獲得所需熱量,不必冒著喝醉的風險。茶還有提神效果,讓工人更專注於辛苦的工作。
發酵飲料(例如酒)具備殺死寄生蟲的好處,並能讓飲食中增加液體熱量,不過十八世紀初期,製造啤酒消耗英國近半數的小麥產量。英國國內的農業,無法在餵飽快速暴增的人口之時,同時提供啤酒;在工業化時代,農地不足以滿足嗷嗷待哺之口,促使英國得拓展更廣的海岸線,靠本土之外的地方提供熱量。對於食物的追求向來會形塑社會樣貌,帶動社會發展,維多利亞帝國時期為現代工業化的全球食物鏈揭開序幕;英國需要以便宜方式攝取營養的問題,加了奶與糖的茶,就是一項答案。
諸如法國與德國等歐陸國家仍以酒為日常飲料,工業化腳步比英國足足晚了五十年。以茶代酒還有其他好處,對年幼者來說尤其如此。孕婦以茶取代啤酒,能明顯改善嬰兒的健康。茶含有抗菌的茶酚,是具有消炎作用的植化素。由於英國人在寶寶未滿一歲時多採母乳哺育,因此母親以茶代酒時,可避免寶寶接觸太多酒精。茶降低了嬰兒死亡率,提高整體人口的免疫力,因應工業時期對於勞動力的龐大需求。
工業革命的成功,讓英國人多了「喝下午茶」的本錢
十九世紀中期,「在客廳喝茶」的習慣出現了,代表飲茶作為一種儀式的觀念在英國生根。下午茶原本是上流社會的儀式,隨著茶葉價格降低也成為一般人的習慣。午茶時間是午餐與晚餐的漫長間隔中,一段享受、交誼、聊天時光。茶可說對工業革命有推波助瀾之效,而工業革命也為英國人創造出額外的資本,享受富裕的果實。
今天在西方社會中,似乎天天都出現新研究說明飲茶的健康益處:茶含有抗氧化物、可防癌、穩定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提高代謝率、降低肥胖風險、提高免疫系統能力。許多說法固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證實,不過喝過茶的人都知道,喝茶能提神醒腦,提高短期記憶力,舒緩壓力。茶彷彿是能帶來放鬆、休閒,甚至延年益壽效果的神奇萬靈丹,而專家從各方面來檢驗茶的效用。
英國在印度進行茶葉實驗的確是一項豐功偉業,讓更多人能花更少金錢,喝更多的茶。在福鈞竊取了中國商業機密後的二十年內,茶葉貿易重鎮就從中國轉移到英國屬地。一旦某種植物移植到故鄉之外,世界就會是另一種樣貌。
想了解茶如何改變英國的資本與銀行體系內容,歡迎到《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探索更多內容!(本文內容摘自《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由 麥田出版 授權轉載,並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xher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