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比珍奶早風靡全球!
快速了解:
從清領到戰後,
福爾摩沙茶的發展

貓頭鷹出版

貓頭鷹出版

授權轉載

文/ 翁佳音、曹銘宗

福爾摩沙茶

台灣茶外銷歐美,則是歷史的因緣際會。

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就把中國茶輸往歐洲。十八世紀以來, 英國成為喝茶大國,也影響北美殖民地美國大量進口中國茶。

美國在 1776 年宣布獨立後,不斷派船前往中國購買茶葉,茶葉在進口貨物中所占的比率逐年升高,在 1830 年代已超過百分之五十,對中國茶的需求愈來愈大。

因此,美國輿論開始主張在台灣種植茶葉,這樣就可以大幅降低對中國茶的需求, 以免讓中國茶奇貨可居。到了 1850 年代,甚至有美國海軍將領、外交官、商人主張美國買下或占領台灣。

1858 年,清與美、英、法簽天津條約,台灣的安平、淡水開放成為國際港,讓英國商人德約翰(John Dodd)看到台灣茶直銷美國的機會。

德約翰在一八六五年前來台灣北部考察茶樹種植,1866 年即引進福建泉州安溪「烏龍」茶種,以貸款鼓勵茶農種植,並收購所有茶葉。1867 年,德約翰把茶葉運到福州焙製,再成功賣到澳洲後,就在台北艋舺開設「茶館」研究製茶,並引進廈門和福州的製茶技工。

1869 年德約翰帶領裝載十二萬七千多公斤台灣茶的兩艘輪船,從淡水直接開往紐約銷售,這是台灣茶首次直接運到國外販賣。以Formosa Tea(福爾摩沙茶)為商標的台灣茶,在美國試銷成功,打開台灣茶的國際知名度。

淡水製茶業,此圖為準備外銷給美國的茶葉。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提供。淡水製茶業,此圖為準備外銷給美國的茶葉。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提供。

清末在歐美受到歡迎的台灣烏龍茶,應該是做成迎合歐美市場的全發酵茶(紅茶系統),與戰後台灣人愛喝的半發酵烏龍茶不同。不過也有人認為,清末台灣外銷歐美的烏龍茶是白毫烏龍,此茶的發酵度是百分之七十。無論如何,還是與戰後至今流行的烏龍茶不太一樣。

日本時代的製茶

日本時代初期,台灣總督府即了解台灣茶產業的經濟價值,馬上展開法制化、機械化,並設立製茶及茶樹栽培試驗、茶檢查所、茶業傳習所等,推動台灣茶的發展,台灣的茶樹栽種面積、茶葉產量大增。

日本人在台灣清代茶業的基礎下,繼續研發烏龍茶新品種, 並以 Formosa Oolong Tea(福爾摩沙烏龍茶)品牌外銷國際。此外,日本人也引進印度阿薩姆紅茶品種,種植成功之後,以 Formosa Black Tea(福爾摩沙紅茶)品牌外銷國際,與印度茶、錫蘭茶競爭。

日本時代台灣人採茶。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提供。日本時代台灣人採茶。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提供。

日本時代末期,二次大戰爆發,日本參戰,因缺乏勞力與糧食,台灣茶園或改種糧食作物,或因人力缺乏而荒廢,造成台灣茶產業大幅萎縮。

戰後台灣茶文化的發展

戰後初期,台灣茶園雖然開始復興,但因產量太少及國際競爭,台灣茶轉為內銷為主,烏龍茶繼續發展,紅茶則因國人不習慣喝而幾近停產。然而,隨著台灣經濟發展、民生富裕,各地出現茶藝館、觀光茶園,台灣茶文化蓬勃發展,台灣茶產品走向多元化。

烏龍茶種:中南部有凍頂烏龍茶,北部有包種茶、鐵觀音茶、白毫烏龍茶(東方美人茶),1990 年代並「提升」產製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茶」。

紅茶種:在 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南投縣魚池鄉選擇以日本時代的紅茶產業重新出發,尤其以台灣野生山茶(即當地歷史上所稱的水沙連茶)與緬甸大葉茶種培育的新品種「台茶十八號」,稱之「紅玉」,因品質極佳而大受好評,帶動台灣紅茶產業的復興。此外,台灣也開始產製綠茶,以及原生的「台灣山茶」。

1980 年代以來,台灣還開發了「冷飲茶」,陸續出現以調酒器(Shaker)手搖的「泡沫紅茶」,添加牛奶和粉圓的「珍珠奶茶」,以及與果汁等結合的各種冰茶。

台灣的冷飲茶能夠風靡全球,或許也有「福爾摩沙茶」的歷史因素。

想了解更多關於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歡迎到《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探索更多內容!想了解更多關於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歡迎到《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探索更多內容!

(本文內容摘自《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由 貓頭鷹出版 授權轉載,並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media,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