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顏正裕
在瓦窯林立的時代,大樹仍舊是鄉村景色,不太寬敞的道路兩旁種著木麻黃。水果產季的時候,這裡是座巨大的果園;產季結束則升起黑煙白煙。高峰期的大樹有著超過十座瓦窯工廠,相較於高雄中都( 過去以磚窯著名,現在改建為溼地公園)地區高聳的煙囪,大樹瓦窯煙囪的高度大約只有兩層樓。過去台灣知名的三座瓦窯,包括苗栗後龍、台南六甲、高雄大樹,因為高鐵興建,後龍窯已停止運作;六甲現在僅剩窯場,無人經營。三和瓦窯可以說是目前唯一持續運作,並結合觀光的窯場。
台灣過去有三座知名的瓦窯,目前僅剩三和瓦窯是有持續運作的。圖片來源:四塊玉文創授權。李俊宏說他並未參與最興盛的年代,歷史從工廠老師傅的口中道出,他記憶的家鄉就是燒窯衰退的樣子,直到現在這裡僅存三和瓦窯。事實上,三和瓦窯在傳承兩代之後,遇到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無論是機械化生產取代人力、同時加工區設立之後吸引大批年輕人前往,傳統產業面臨缺工危機,到現在仍然無法解決。過去在其他窯場,有些燒窯師傅並非全職待在窯場,主要是在工地上班,如果窯場需要師傅支援,他們才會請假;等到燒窯結束後再返回工地。
- 那麼,瓦窯為什麼會聚集在大樹地區呢?
李俊宏說在過去的時代,蓋房子都是磚瓦為材料。大樹竹寮的優點在於土質較黏,同時離水源地( 高屏溪)很近,以及燃料( 柴薪、稻穀等)充足。除此之外,優良的燒製技術也提升瓦片品質,具備不滲水與表面光滑的特質。現在建築材料以鋼筋水泥為主,磚瓦大部分用於修復歷史建築與古蹟,使用量已經大不如前。
如同紡織產業,燒窯也被視為夕陽工業。李俊宏說他會到中國或東南亞,但並不是尋找設址地點,因為技術轉移並不像紡織簡便,而是在華人居住的地區較容易找到相似的產品。如果沒有這類磚瓦的話,李俊宏就會以技術指導的方式,抑或尋找合作廠商,再將成品帶回台灣。
盈虧就是最現實的問題。李俊宏認為現在並不是想做什麼都可以,儘管希望延續現存的瓦窯生產技術,但也必須考慮市場接受度,同時培訓不同人才,才有機會生存下去。三和瓦窯裡面目前還保存著傳統窯、瓦斯窯、柴窯三種,除了傳統窯正準備報請修復以外,其他都還是正常運作。不過,如上所述的人力問題,以及市場需求減少,現在大多以小窯燒製,一來速度較快,也不需大量累積,缺點就是成本較高。
即使如此,從製作到成品出爐仍然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可見製作磚瓦真的是一門技術活。三和瓦窯的代表產品是閩南瓦、燕尾磚,以及花窗,其中黑斜紋的燕尾磚較引人注目。對於李俊宏來說,眼前的工作便是讓這項傳統延續下去。園區有固定的公休日,工廠假日休息,而參觀窯廠需要事前預約且採收費制。對於現在年輕人來說,他們過去從未接觸磚瓦等建築材料,李俊宏認為讓他們認識、觸摸之後,希望能激發他們設計的靈感。即使未來不從事建築或設計,裝飾生活空間也能挑選這類復古的商品。
三和瓦窯也有提供 DIY 的服務,可以讓遊客選擇從黏土開始製作,或直接組裝成品帶回家。磚瓦設計商品已經較過去縮小尺寸,也已經從過去實用目的轉為觀賞或擺飾,李俊宏希望能創造更多機會,讓年輕世代看見傳統的美。
三和瓦窯把窯場集合觀光,並把專網設計品縮小尺寸,讓前來的旅人可以直接帶回家。圖片來源:四塊玉文創授權。*編按:台北迪化街的台灣物產店也可以買到三和瓦窯的商品喔!
三和瓦窯
- 高雄市大樹區竹寮路94 號
- (07)651 – 2037
- 08:30 ~ 17:00( 週二~週五);10:00 ~ 17:00( 週六~週一)
(本文內容摘自《樂遊台灣・百年風華:帶你走讀老字號的傳承經營故事,2022/1 出版》,由 四塊玉文創 授權轉載,並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