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Covid-19 凸顯了
環境不正義的問題!
我們該如何爭取
一個更公平的未來?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

文/娜歐蜜.克萊恩, 麗貝卡‧斯蒂夫(Naomi Klein, Rebecca Stefoff);譯/區立遠

從 Covid-19 大流行中學習

就在我剛完成這本書的時候,2020 年春天,一種新的傳染性病毒出現了,它給感染者帶來一種被稱為 COVID-19(2019新型冠狀肺炎)的疾病。它迅速蔓延,世界很快就陷入冠狀病毒大流行的困境。

成千上萬的人被感染了。許多人悲慘地失去生命,家庭破碎。這場大流行還使人們失去了工作與生意,耗盡了食物與醫療用品等資源,並幾乎使整個國家與經濟停止運作。就像你在本書中讀到的摧殘社區的颶風、洪水與龍捲風一樣,冠狀病毒是一場災難,而且席捲的範圍是全世界。

現在,就像那些災難一樣,我邀請你一起思考未來,思考這場大流行向我們展示了什麼。

冠狀病毒大流行打亂了我們許多既有的系統、模式與做事的方式。經歷過災難的人很自然地會渴望恢復正常,但是事實上,在這樣巨大的災難之後,世界將不再是原來的樣子。它將會發生變化——不過這個變化會是更糟,還是更好呢?

在冠狀病毒危機發生的最初幾個月,作家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在印度說道,她認為這場大流行病是通往未來的大門——或門前走道。她說:「從歷史上看,大流行病迫使人類與過去決裂,並重新想像他們的世界。這一次也不例外。它是一道大門,一條連結一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通道。」

「我們可以選擇穿過它,身後拖著各種死屍:我們的偏見與仇恨、我們的貪婪、我們的資料庫與死去的理念、我們死亡的河流與霧霾籠罩的天空。或者我們可以輕鬆地穿過它,帶著很少的行李,準備去想像另一個世界。而且準備好為它而戰。」

一場冠狀病毒大流行在2020年初讓世界停止運作(包括一個名稱就叫做「世界」的劇院)。像所有的災難一樣,它也帶來一個改變的機會。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一場冠狀病毒大流行在2020年初讓世界停止運作(包括一個名稱就叫做「世界」的劇院)。像所有的災難一樣,它也帶來一個改變的機會。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

換句話說,在這場悲慘的危機之後,我們可以勉力返回我們原來的地方,即使知道許多人將被丟在後面。或者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沿著不同的路線重建我們的未來,將我們的關懷擴大到包括每個人。在我們考慮那個未來會是什麼模樣時,我們應該記住我們在這次大流行期間所學到的東西,就像我們必須把我們在氣候危機中學到的東西加以應用一樣。

這場大流行揭露了,許多國家的領導者與政府機構,也就是那些本來應該在危機中提供指導與救援的人,準備不足、缺乏演練,也無法制定與傳達一個明確的計畫來對抗這隻病毒。多年來,在「小政府」的旗幟下,公共領域一直缺乏資金。擁有充分知識與經驗的人已經離開官職或者被裁撤。結果是:當數百萬人民需要「大政府」的援助時,他們只能靠自己,或者被迫仰賴搖搖欲墜的地方政府。

在美國,由於感染人數眾多,冠狀病毒讓我們清楚看到,當醫療體系是追求利潤,而不是把每個國民的醫療保健視為基本權利時,究竟意味著什麼。沒有醫療保險的人不敢尋求治療,同時許多尋求治療的人卻發現,醫療體系缺乏準備,無法適切地照料他們。醫院高層與醫療產業的領導者長期以來一直試著盡可能減少支出,同時為自己與投資人盡量賺取最多的錢。他們向來堅持以最低的空床數與最少的工作人員來完成醫院的工作。他們從來沒有提升過在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所需基本物資的庫存。

就像在災難中總是發生的那樣,一般人在2019新型冠狀肺炎大流行期間找到了互相幫助與幫助他們社區的辦法。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就像在災難中總是發生的那樣,一般人在2019新型冠狀肺炎大流行期間找到了互相幫助與幫助他們社區的辦法。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

Covid-19 凸顯了環境不正義的問題

不過, 這個病毒也不只是公共衛生的問題, 它也凸顯了本書所探討的許多環境真相。2020 年四月,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的一群野生動物與生態系統科學家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傳染病的大流行跟我們對大自然肆無忌憚的利用是有關聯性的。他們指出,「最近的傳染病大流行是人類活動的直接後果,特別是我們全球金融與經濟體系不惜一切代價鼓勵經濟成長的結果。」

超過三分之二的新興人類疾病是從動物身上傳來的。比如這個冠狀病毒就被認為原先是無害地存在於蝙蝠身上。但是透過許多人類活動,像森林砍伐、在野生地區採礦、修路與建設農場,使人類與其他物種的接觸與衝突越來越多。把野生動物當作食物與寵物也是如此。而一旦有疾病從動物身上跳到人類宿主身上,我們繁忙的城市交通與遍及全球的航空旅行就幫助它在人類群體中快速且廣泛地傳播。這群科學家指出,冠狀病毒大流行後的經濟重建計畫必須包括在世界各地加強環境保護。

當政府採取行動,命令企業關閉、人們盡可能在家工作,以減緩病毒的傳播時,車輛交通就降低為平日的一小部分。航空旅行也是如此。這些改變似乎為氣候帶來了好消息:空氣更乾淨了,溫室氣體排放也變少了。但是,儘管這些變化是正面的,但也都是短期性的。人們是被迫接受這些變化的。許多人急於恢復大流行之前的「正常生活」。要使乾淨的空氣與低排放持續下去,我們需要對能源與交通體系進行長期且澈底的改變。

最後,這場大流行使環境不正義的現象被殘酷地顯現出來了。生活在空氣汙染嚴重地區的人,重症與死亡的比率也更高。他們的惡劣環境使他們更容易受病毒感染——而那些住在空氣汙染最嚴重的社群往往是窮人與有色人種。如此一來,環境不正義就導致了醫療不正義

在 1930 年代的大蕭條危機之後,美國找到了改造社會的意志與資金,並使許多美國人的痛苦得以解脫。在危機時期,曾經看似不可能的想法,突然間變得是可能的了——但是是哪些想法呢?是盡可能讓更多人安全的合理公平的想法,還是讓有錢到難以想像的富人更加有錢的掠奪性的想法?政府是否會花費數十億美元,繼續金援那些已經非常有錢的產業,比如化石燃料、遊輪與航空公司?還是會把這些錢轉而用在所有人的醫療保健,以及創造就業與對抗氣候變遷的綠色新政?

我從冠狀病毒大流行中看到的最大教訓是,每一個人,從每個國民、家庭到政府領導者,都做出了艱難但必要的改變——這些改變超乎我們之前的想像。許多人以充滿創意與慷慨的方式面對挑戰,為醫療工作者製作口罩與防護裝備,關照他們的年老鄰居,盡他們的能力提供幫助。各國政府也動用資金挹注他們國家的經濟。

這場大流行病在所有方面上考驗著我們。它也再次向我們顯示,社會發展方向確實有可能進行重大且快速的改變。事實上,不只社會方向,一切的改變都是可能的。我們現在的挑戰是利用這種創造力與能量,以及這些資源,不只要對抗 2019 新型冠狀肺炎,而且也對抗氣候變遷、氣候不正義,並爭取一個更公平的未來。

想了解更多能夠幫助地球的小動作,歡迎到《拿回我們的未來:年輕氣候運動者搶救地球的深度行動》探索更多內容!想了解更多能夠幫助地球的小動作,歡迎到《拿回我們的未來:年輕氣候運動者搶救地球的深度行動》探索更多內容!

(本文內容摘自《拿回我們的未來:年輕氣候運動者搶救地球的深度行動》,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