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AIJIN世代人

百年風華邊走邊讀!
凌宗魁的走讀書單:
一窺臺北建築文史

凌宗魁

凌宗魁

授權轉載

臺北建築文史走讀書單

一座城池歷經三朝,可訴說的故事太多。創作者們或寫或畫,結合生命經驗及史料整理,濃縮精彩觀點視角成書,百年風華邊走邊讀,從紙上到現場都能感受城市深厚底蘊。

只推薦大家買得到的,其他好書想到就放留言也歡迎補充!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

臺灣政府自 2009 年以來,在徵地與都市更新問題上搞得輿論譁然、眾怒難平。相較於清朝末年當官的含糊敷衍、委曲求全,當前的政府看似展現了點兒現代國家的權威,但辦法拙劣、手段粗暴,比起縝密算計、操作細膩的日本殖民政府可謂望塵莫及。當然,本書可不只是國家(政府)權力如何施用於人民的操作說明,更可作為人民理解國家施為本質以便應對進退的教戰手冊。

《天橋上的魔術師》

吳明益透過九個商場孩子的敘事,用十段像極你我身旁的故事,描寫不同的角色的偶然遭遇:有的是鞋店的小孩、有的是作家、有的是鎖匠、有的是裝潢工頭。看起來似無任何關連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圍繞著中華商場上的天橋,以及天橋上的魔術師。

《解構: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

本書配合「解構: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特展出版,透過古蹟學者李乾朗老師的臺灣博物系統古蹟建築圖繪,帶領讀者領略這些建築風采,閱覽臺灣百年歷史,啟發想像力和更遠大的視野。

《錯置臺北城》

本書援引之理論統匯社會學、人類學、地方誌、文化研究等,集眾家之大成,文獻運用靈活扎實,筆下諧趣絲毫不減,在日常風景與學術媒材之間反覆對照,編織出這部空間、權力與符號交錯的首都風物讀本。「錯置」的概念隱蔽了這座現代都城撲朔迷離的歷史面容:文物舊跡的原初樣貌總暗伏於年積月累的人為疊加之中。執政者意志的作用力,在風吹掌磨的周身物件表皮下此消彼長,往往難以察覺,唯有翻轉才能再現。

《中山堂視野:說不盡的臺北故事》

由中山堂《節目手冊》中的「典藏中山堂」和「中山堂之美」兩個專欄結集成冊,在每位作者回憶的筆下,或藉由一幅畫、一幀照片、一張郵票、一紙泛黃的電影「本事」,從中山堂出發,臺北的故事說不盡,歷史的軌跡卻越顯越明,也彰顯了臺北過往的無數滄桑與美好歷史。

《一個木匠和他的臺灣博覽會》

本書主人翁楊雲源的集印簿,可說是展示了當年盛況:餐廳、電影院、照相館、書店、文具店、印章店、藥局、菓子店、皮鞋店、布店、咖啡店、旅館、市場、廟宇、神社、溫泉旅宿,全都登場了,於是紀念章的舞台不再只有郵戳和鐵道。楊雲源的集印簿中,有多達三百個珍貴的「民間」台博紀念戳章,是官方紀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中所未見,珍貴的文化財。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本書作者透過歷史文獻、檔案資料、舊照片、建築圖和地圖或石碑等遺物,加上實際走訪調查,從實際留存下來或留存於影像中的建築和街景,及曾經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以清代、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時間軸,串起臺北都市空間變遷的過程。從新莊、萬華和相鄰的西門町地區,到北邊的大龍峒、圓山和劍潭,作者將臺北分成四個地區,從重要建築的興建、時代的背景和市街的發展,來看各地區空間發展的故事。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本書時序涵蓋清領、日治至今,每頁故事既個別又半透明地相互疊合,其中的街廓紋理、城市歷史、建築、人物、產業都交互滲透在每個時代的切片裡。雖然現在重慶南路上旅館、藥妝店、餐廳取代了昔日的人文景觀,但過往仍一直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一幕幕生動的場景。

《古蹟探險隊:鐵道部廳舍之謎》

本書是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北門館中鐵道部廳舍為主題設計之遊戲繪本。北門館坐落於臺北市中心,是由八座古蹟所組成的博物館園區。廳舍,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棟,也曾是臺灣鐵路運輸的管理中心。紙上探險後,別忘了來現場尋找真實的歷史痕跡。

《名畫紀行:回到1929的公會堂允晨文化》

這批遺忘多時的畫作在 2002 年底台北市中山堂整理倉庫時才重又出現,之後移交台北市立美術館,2005 年,美術館員林皎碧(也是名譯家)從此展開了一趟神奇的訪畫之旅,多次踏訪日本,足跡遍及全日本,重新撥開畫作的身世,讓畫家重現時代身影。以最親切生動的筆法,為讀者道出一個溫暖的、跨國的時代軼事,滋味無窮。

《暮至臺北車停未》

煉字為藥的作家吳妮民,繼上一本著作《私房藥》之後,跨出醫學寫作,書寫家族深刻的時光,梳理自己的故事。「卷一‧起站」書寫少年阿爸──阿興和少女阿母──阿梅,分別自臺東池上與臺南新營的生長歷程。「卷二‧人在途中」則寫兩人如何奮力翻轉務農第二代的色彩,北上打拚。他們離鄉背井,將青春年少時光,浪擲於這塊土地,流轉於這座島嶼;終在台北彼此相遇、相識。「卷三‧終站(或起站)」中,他們成家育子,在這塊小小的盆地中,紮根屬於自己的家。

《臺北老屋三生事》

本書作者親自走訪大臺北 36 處老屋,從現任屋主、前屋主後人、鄰居、店家等訪談,輔以文獻資料、不同年代的空照圖,發揮福爾摩斯的精神,慢慢串起散佚的老故事,找出城市發展的蛛絲馬跡。這些老屋大多數都已開放參觀,本書並邀請插畫家橘枳為每一幢老屋繪製精美水彩插圖;加上作者拍攝的老屋現況,編輯團隊繪製的老屋地圖,很適合循著書本的引導,在大台北地區安排幾次老屋之旅,一一探訪。

《圖說日治臺北城》

  手繪建築達人徐逸鴻繼《圖說清代台北城》後,歷經近兩年的收集資料、實地訪察、建築細部考證,再一次從美麗又古老的建築出發,透過一張張精心勾勒的細膩手繪圖、剖面圖、對照圖,帶我們回到一百多年前和洋建築並存的台北。精美細膩的手繪圖、詳盡的拉線圖說、詳實的資料考證、仔細的實地訪察、淺顯易懂的文字,是所有喜歡聽故事、愛畫畫、著迷於老建築的人,絕對不容錯過的「台北學」好書。

《高石大叔看臺北》

1896年,本書主角日本九州營造商高石忠慥抵達臺灣。這本書改編自高石大叔發表於 1911 年日文期刊《臺灣》的回憶錄,綜合整理高石組研究成果,參照日本時代老照片,以繪本故事方式呈現給讀者。邀請大家一起觀看當時日本人如何改造城市,大大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

《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兩者在日治時期皆是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之一,弘法寺(今臺北天后宮)為第 1 番,鐵真院(今北投普濟寺)為第 88 番,恰巧就是起站與終點。不論在西門町商樓裡的臺北天后宮,或是日式建築鮮明的北投普濟寺,亦或是北投山間的石佛小祠,穿梭在大廟小祠間,你可以尋找日本佛教在臺北的足跡,以及的八十八尊石佛留下的遺跡,及發現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石佛群的現況。

(本文由 凌宗魁 授權刊登,未經授權,請勿轉載。)